書單在你的閱讀史里
http://www.sbcta.org2021年04月08日 09:32教育裝備網(wǎng)
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好書也在閱讀者的世界里生長出來。為及時將好書信息送達愛書人,也為使年終好書榜具有更寬廣的視野,“中國教育報教師喜愛的100本書”從今年起于每季度末推出季節(jié)書單。讓好書隨季節(jié)而抽枝發(fā)芽,讓愛書的你在每個季節(jié)都能對閱讀世界深情凝望!幷
關(guān)于“書單”的話題是一個不好談而又不得不談的話題。說不好談是因為閱讀本就是個人的事情,給定的書單除了不一定符合具體個人的閱讀興趣之外,更有可能給人以強制的感覺;說不得不談是因為某種程度上,一個人讀了些什么,很有可能影響著他(她)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譬如,教學理解與教學行為。
教師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傳授知識的工作,教學效果如何,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一個教師的個人知識儲備。一般而言,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師至少必須具備本學科完善的學科知識以及與本學科相關(guān)的其他學科知識,從教師職業(yè)特點的視角來說,也多多少少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腦神經(jīng)科學以及傳播與信息技術(shù)方面的知識。還有,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學科或多或少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牽連、相互交叉、相互派生的邏輯關(guān)系,語文教師只讀語文學科的書是不可能形成專業(yè)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個人知識體系的。沒有相對完備的語文教師的個人知識就有可能制約一個專業(yè)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對本學科教學的認知、技能和教學智慧。
我們的個人知識從哪里來?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個人的經(jīng)驗(實踐),這些構(gòu)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從書本上來,書本記錄了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和正在興起的知識。它是個人知識的主要來源。波拉尼說:“文化的絕大部分全都被埋藏在圖書、圖畫、樂譜等之中……它們是預言家、詩人、立法者、科學家和其他大師作出的言論,或者是通過自身的行動并被載入史冊,為后代樹立了典范的人們發(fā)出的信息……如果我們屬于這一文化,那么,這些人就是我們的重要人物:我們相信他們的杰出性;我們盡力理解他們的著作,遵循他們的教導,學習他們的榜樣。這樣,我們對于理智交流賴以在一個文化中得以進行的共同信念和標準之堅持,似乎就等于我們對于作為權(quán)威之源泉的同一群大師之追隨。他們是我們的理智先驅(qū):是‘產(chǎn)生我們的名人和父親’;我們繼承了他們的遺產(chǎn)。”我們所教的學科知識來自書本,教學技能的提升除了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更多地來自他人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大多是依賴書籍傳播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的手頭總得有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詞典》《現(xiàn)代漢語》《古漢語》《中國文學史》《世界文學史》《修辭學》《邏輯基礎(chǔ)》之類的工具書吧,還要有幾本教育學、心理學、腦神經(jīng)科學以及傳播與信息技術(shù)方面的書吧,再想想是不是要有幾本教材中出現(xiàn)的作家的作品呢?是不是應該讀一讀“課標”中開列的那些“整本書”呢,譬如,《鄉(xiāng)土中國》《紅樓夢》等。我不是說沒有這些書就不能做語文教師,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認認真真讀幾本這些方面的書,嚴格意義上說是很難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師的。那么有哪些關(guān)于語文學科內(nèi)容方面的書和教育理論、教學技術(shù)方面的書可以讀呢?那就要借助一些書單或者書目了。為什么?因為類似的書籍太多了,難免泥沙俱下,萬一“讀錯”了的話,勢必影響自己的個人知識建構(gòu)。為了避免“讀錯”,為什么不能參考一下別人開列的書單或書目呢?大學里的導師們帶研究生時必做的一件事不就是給學生們開書單嗎?
為了避免別人的書單可能給自己帶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問題,可以看看不同的語文教師開列的“必讀”書單,也可以看看一些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人開列的“不必讀”書單。一般而言,別人開列的“必讀”與“不必讀”書單總是經(jīng)過篩選的。當然也不排除亂開的。毛姆在《毛姆的書單》中說:“從自我角度出發(fā),人人都是最好的評論家,無論那些學者怎樣評價一本書,即便他們交口稱贊,如果你對它完全不感興趣,大可不加理會。別忘了評論家們也常常會犯錯,在評論史上,縱使是那些最著名的評論家,也往往錯誤百出。你正在讀的書有多大的價值,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最終評判!
我一直同身邊有志于教育教學研究的年輕教師講,一個教師只研究本學科知識是走不遠的,多多少少還是要翻一些本學科以外的書籍,或許自己在閱讀本學科的著作中未能找到的答案會在一本看似不相關(guān)的書本中得到啟發(fā)。跳出本學科領(lǐng)域知識的狹小視野,以更為廣闊的視域?qū)人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審視,不斷理順個人積累的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關(guān)系,才可能從一定的廣度與深度高度理解和認識自己的個人知識,從自己的困惑或感興趣的維度通過閱讀比較,向廣度與深度延伸,慢慢地形成屬于自己的書單,如此,或許可以為建構(gòu)起自己感興趣領(lǐng)域的“金字塔狀”的個人知識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提供幫助。我相當認同毛姆所說的:“我也想找一本這樣的書,它能夠解決所有困擾我的問題。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放手去追求屬于我自己的生活模式了。我不斷地閱讀,從古典哲學家到現(xiàn)代哲學家,想從他們身上汲取我所需要的養(yǎng)分。但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觀點很不一致。我很認可這些作品中那些評判性的內(nèi)容,不過對于那些建設(shè)性的內(nèi)容,雖然我提不出什么否定意見,但也無法完全贊同。盡管我知道這些哲學家學識淵博、思維縝密、條理清晰,但我認為他們各持一家之言,并不是出于理性,而是由他們各自的氣質(zhì)決定的!比绻噲D形成自己對所任教學科教學的認知,我以為還是要多讀一些書,無形的書單就這樣慢慢地形成了。
遺忘是人的天性,隨著閱讀廣度的擴展以及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真正能夠爛熟于胸的往往只是經(jīng)常使用的極小部分,大多數(shù)東西往往只記得個輪廓,只有到要用的時候才會想起它,家里書多了麻煩也來了,難免陷入“書到用時找不到”的窘境。對于我這個常在酒店碼文字的人來說,避免這個窘?jīng)r的有效辦法就是給自己的書編個書目。這樣為確保引文的正確無誤就可以請家人根據(jù)我的書目提示在書櫥里迅速找到那本書并替我核實。許多時候書目其實就是個檢索工具。
如果從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立場來說,我認為一個教師最好還是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書單。而這份書單就在你的閱讀史里,而且會隨著你的閱讀取向的改變而改變。只不過它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換個說法就是,書單對一個教師而言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對我這樣未經(jīng)嚴格學術(shù)訓練的教師來說,我還是傾向于“有”。
(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